此是阴邪上干清道,元阳有从肺脱之势[1],急宜回阳祛阴,阳旺阴消,咳嗽自止。此属当世混淆莫察之弊,不忍坐视不言,姑酌一治心阳虚方,以补市习之漏。
审是阳虚不能镇纳阴气,阴血上僭外越,自有阳虚病情可考,不得即为倒经,而妄用通经凉血止血之方,惟有扶阳抑阴,温中固土为准,如甘草干姜汤,潜阳,建中等汤。阳衰阴盛,百病丛生,不独腰疾,但腰之痛属在下部,究竟总是一个阳虚,下焦之阴寒自盛,阳微而运转力衰,腰痛立作。
审是厥阴热邪伏而不宣,又或上攻为喉痹、下攻便脓血,热深厥深,口臭气粗之类。所谓同道人之情者,尤为闪灼,更多隐微。
气逆则气血壅滞不通。今人动云:吐血属火,脉大属火,皆是认不明阴阳之过也。
其人懒言嗜卧,不渴不食,精神困倦。咽中秘塞者,不可下,邪未上也。